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人生最高の享受

miaoshansh.exblog.jp
ブログトップ
2018年 12月 16日

当身处逆境时,佛法里有什么办法化解?


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过来拜访我时,朋友五十多岁,自己创业做公司十几年了。他身体健朗,事业有成,儿女双全,父母健在。

寒暄片刻,聊及近况,朋友感叹:“人生不如意,十事恒八九啊。”

朋友的感叹我是认同的,“人生皆苦”嘛。只是觉得朋友应该比他人好一点。在世人眼里,朋友算是成功人士。只是没想他有如此感叹!

水烧开了,“嗤嗤”叫唤,壶嘴喷着白气,玻璃上一片水雾。我忽然想在上面画个爱心,还好忍住了。把火关了,开始泡茶。

“面对这些不如意,佛学中有没有好的方法?”朋友忽然问道。

“没有。”我回答很自然。

朋友愣了一下,看了看我,沉吟片刻,问道:“那你是如何面对那些不如意的?”

“在逆境中修行吧。”

“逆境中修行?”朋友有些不理解,又问,“遇到不如意,就打坐念经,化解问题?”

茶好了,我倒了三杯,并端起一杯供于佛台,继续坐下,开始品茶。茶是老茶,初感略涩,但过后回甘很好,嘴是香的,舌是甜的。

“别笑嘛,能讲讲吗?我认真请教。”朋友一脸严肃,做了个合掌的手势。既然朋友认真请教,我也就不推辞了。

“古代有位高僧提过‘十不求’,我一直把它当成面对逆境的修行方法。”

“洗耳恭听!”

一不求:念身不求无病。身体一旦没病,贪欲会越来越多。

鬼谷子说:欲多则心散,心散则志衰,志衰则思不达。意思是欲望过多了,则心力分散,意志就会薄弱,就会思力不畅达。

相反,身体有病时,人不得不放下很多,也容易看透一些事。病越重,越容易看透一些事。所以,无病不一定是好事,有病也不是坏事。

二不求:处世不求无难。世间之事,谁都想顺风顺水,但一旦太顺了,人必然会沾沾自喜、自以为是、骄傲自大、得意忘形。

这种心态的升起会不知不觉,让人防不胜防。之后的结果呢,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。”

我一连说了两条。朋友打断了我,从包里拿出一个日记本和一支笔,开始记录。笔是普通的油笔,字还蛮漂亮的,有体了,上学时肯定练过。日记本有些旧,写了约一半。

“你经常做笔记吗?”我问。

“习惯了,遇到觉得有帮助的,就用笔记下来。”他抬头看了看我,又低头继续写,“没办法,记性差怕忘了。”

风小多了,远远望去,朦胧中有个银色小圆盘,应该是月亮。

几分钟后,他合上笔记本,说:“不好意思,你继续讲吧。”

三不求:究心不求无碍。学习的时候,不求自己一学就懂,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。否则,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,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。

另外,心中有烦闷,心中有恼恨,有时让自己吃不好睡不好,这未尝不是好事。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,拿出之前学过的‘那些道理’,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?道理是拿来实践的,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。

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,遇到障碍就抓瞎了,还时不时说:懂了无数道理,也过不好这一生。

四不求:立行不求无魔。魔,是指各种破坏,各种挫折,各种诱惑。行,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、使命和愿望。愿望越大,魔就会越多。

但这些‘魔’是过来磨砺我们的啊,看我们够不够坚定,毅力够不够大,道心够不够强。所以,遇到‘魔’来了,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,魔也就不再是魔了。

五不求:谋事不求易成。事情太容易成功,人就会生狂妄之心,高估自己的能力。

做任何事,遇到困难是正常的,不遇到困难才不正常。从佛法角度,一件事情能否成功,还和当事人的福报大小有关系。不求易成,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。期望越大,失望就会越大,不如意也就越多。

我又讲了三条。这“十不求”本也不多,早就在我脑海里了。只是如何解读需要琢磨,毕竟朋友对修行也不太了解,解释得不能太佛教。

六祖慧能说: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如果佛法不能指导人的生活行为,也就不是佛法了。跟朋友解释这十不求,也算是对我的一个考验,看看对这“十不求”是否真理解了。

朋友时不时记录,估计他积累了不少类似的日记本。我从高中的时候开始记日记,一直记到大学,应该有十几本,那也算是财富吧。

时间很有意思,一件微小的事,坚持下去,时间长了,也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财富。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耐心等待。

朋友时而会问两个问题,时而会发表一下感概。他经历丰富,而且心态开放,悟性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
六不求:交情不求益我。与人交往总想利益自己,就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,起怨恨心。

其实,所有的快乐,都来自于利他;所有的痛苦,都来自于利己。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,过得大多很一般。

七不求:于人不求顺适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交往之中,哪怕不涉及利益,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。

与人交往,不要希望都顺着自己。普贤菩萨说:“恒顺众生”。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,绝不是泛泛之辈。老子说:柔弱处上,强大处下。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强大。

八不求:施德不求望报。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:我以前对某某如何,他居然这样对我...... 这就是‘施德望报’的表现。

施德望报,会让人心胸狭窄,斤斤计较。不如意也就自然了。施恩不望报,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,破除自己很多执著。

九不求:见利不求沾分。听到好项目,经常会想参与,看见好处,自己也想分一点。

这看似人之常情,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做怪。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。不贪利,哪会上当啊。看见有人获得利益,能做到不求沾分么?能做到真心祝福他么?这一点真的很难,也很隐蔽。”

我停下来,开始泡茶。

这里每一条,讲起来,我都十分惭愧,因为都在说我自己。

例如从来不愿吃亏,总想占点便宜;例如总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,哪怕只有一丁点;例如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和强势,让别人顺着我。

以前不理解“无明”是指什么,现在有些明白了,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决定和事情,以为是对己有利,却不知是造业众多。

我最近能找到点泡茶的感觉了。不是茶有多好,而是泡茶本身。

摆好茶具,放好茶叶,拿起水壶,慢慢倒水,不多不少,刚刚好;浸泡数秒,手握茶碗,缓缓出水,凤凰点头,水滴茶尽,落杯而停 ......

看似简单,如果分解,会有数十个步骤,而且每个步骤都刚刚好。是的,刚刚好,不多不少,难道不神奇么?你说人的动作怎能如此精确?

其它事物也是如此啊,你看朋友写字,一个汉字那么复杂,每一笔不能太长不能太短,还相互依傍牵连,为何能写得刚刚好?

最平常的走路也是如此吧,提脚,放下,踏实地面,后脚蹬地,再提脚,身体上那么多肌肉协调,一百多斤的身体,不偏不倚的走在路上,好不神奇!

听说佛陀在世之时,就教过弟子如何把觉知放在当下,走路的时候,也是如此。所以,那时的弟子,他们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做什么,走路也在修行。

我还沉浸在泡茶的觉知时,耳朵收到了一个声音:“还有最后一不求,你继续吧。”

十不求:被抑不求申明。‘抑’大概是委屈、冤枉、误解的意思。

这种事,反正我遇到无数次了。被误解了,能不解释吗?能不起怨恨吗?有人说这做不到啊。当然做不到,才慢慢学着做嘛。哪天能做到了,就是修行的进步。

“这就是十不求,讲完了。”

“太好了。总结得太好了!我回头好好对照自己,提醒自己。”朋友又做了个合掌的手势,说,“谢谢!”

“别谢我,也不是我提的,是元朝妙叶禅师说的。我自己也没做到,跟你分享而已。回头你可以看看原文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

“前几天看见一段话:当我们有‘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’的想法时,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‘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’。这跟刚讲的十不求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

“是啊。逆境是我们最好的老师。” 生命中的很多问题、很多不足和缺陷,都能通过发愿来解决掉。

所以怎么才能把生命中的苦和业解脱呢?就是发愿。

发愿我所受的苦,别人永不再受;

发愿我所受的苦,愿代一切众生承受。

为什么这样发愿就能化解?因为这样发愿后,你所有受过的苦就有价值了。为什么我们过去不愿意接受那些苦?因为我们觉得那些苦没有价值。而当我们一这样发愿,我们受过的那些苦,就变得好伟大啊!

比如说我生病受了一些苦,那我就发愿帮助更多的人不要进入我的那个痛苦中,我的那个苦就值得了,一值得,心中自然就放下了。所以,要正确理解我们生命中所有的苦难,一切苦难都是来帮助我们觉醒的途径、机会。

我们要从这苦难中醒悟——我的苦,代一切众生而受;我的苦,永不让他人再受。

发愿是种强大的力量,佛经上描写的所有的圣贤都是通过发愿成就的。

所以,不是所有的烦恼灾难都是罪业,懂得转化就是好变化。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不好都可以转化,会转化的就不怕有问题。

愿我们都能通过发愿,把苦难转化为恩典,把烦恼转化为菩提。





by miaoshanshi | 2018-12-16 12:26 | Comments(0)


<< 尊严,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(深度...      佛弟子有三样东西需要永远保密 >>